不饮鸡汤,独爱笔墨,他们是不老的文艺青年

早上8点多,五月的清晨还透着一丝凉意,屋内却已响起了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课声。桌边,数十位老人正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不时拿着笔做做笔记。他们的年纪从40多岁到90岁跨越半个世纪,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来到了这里。

这里是北京的一个安静小角落,位于通州区漷县镇的漷县老年书画协会的书画室。从2004年1月15日协会成立至今的十四年间,会员从当初的15人已经发展到了现在的80多人。作为书画协会的会长,徐思恭老人今年也已有80岁的高龄,仍坚持每天都到书画室,为文化传承做着自己的点滴贡献。

每周五上午,这里还会举办免费的书法课程,帮助村民了解书法知识,学习书法技法。徐老说,协会已邀请过十多位专业老师前来为村民免费授课,经常吸引了周围村子和河北香河的村民前来学习。

今天授课的李老师,正在为老人介绍书法学习中的临帖知识。选帖时要以经过历史筛选的古人帖为依托;读帖时要进入古人写字时的思想状态和意境,学神而不学形;临帖时要讲究“蚕作茧”般的入帖,又要做到胸中有字后的出帖。其间穿插的文学背景,赵孟頫、王羲之等大家的小故事,保证整堂课干货供应的同时,又显得趣味十足。

在镇政府、村委会支持下,协会还办起了免费的漷县青少年书画培训班,自2013年开办以来,已有过五届培训班。说起培训班,徐老神采飞扬,“我培训的一个学生,在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书法比赛里,拿了第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总能让那些老一辈的师傅们感到无比自豪。


2013年,凭借着儿时的记忆,徐老还与书画协会会员毕德弟一起绘制出了漷县古城的原貌,镇领导赞赏徐思恭为漷县村村民留下了历史性嘉作,北京晨报记者、通州区电视台陆续采访徐思恭老人。

如今,徐老又开始着手绘画更为详细的古城原貌,甚至能具体到每间房屋的位置、房屋主人的名字。徐老说,这幅正在进行的漷县古城原貌图全长3.6米,宽1.7米,都是按照30:1的比例画上去的。他还邀请了一些80岁高龄的当地老人前来评价,原貌的还原程度在80%以上。“这些都是我儿时的记忆,图的内容其实我已经在脑子里构思了好多年。”徐老说。


书画室的墙上,挂满了协会会员们的优秀作品,协会秘书长徐永才老人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们当起了解说员。其中的书法作品,扁平工整、有折无转的汉隶,规矩整齐的唐楷,还有行云流水的行书,徐秘书长介绍时,一点都不吝啬那些夸奖的词汇。而在绘画作品中,有的老人擅长画花鸟,有的老人独爱画山水,有的则对画竹子情有所钟,徐秘书长骄傲地告诉我们,作品中的一些曾经还得过奖。

以前总听人说,北京是文艺青年的天堂,热烈开放的酒吧一条街,时尚前卫的艺术园区,风格别致的独立书店等,都作为了他在文艺圈内的标签。初来北京不到一年,我却从这群激情澎湃的老人身上第一次真正瞥见了这座城市的文艺范儿。


以“墨”为马,助力夕阳


简单朴素的协会书画室,在这座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便显得格外安静祥和。

但由于经费紧张,徐老经常个人出资为村民购置笔墨纸张,为当地老年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传统书画文化的传承继续做着努力。可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北科乐活堂作为“积极养老”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也为徐思恭老人十四年了用尽全力实践“积极养老”理念的行为所感动。为了帮助漷县老年书画协会更好地发展,助力当地老年精神文化建设,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的书画文化,北科乐活堂将联手漷县老年书画协会举办书画公益义卖活动。

书画卖后资金将用于笔墨纸张的购买,并作为教育经费,让更多小孩有接受免费书画培训的机会。

虽不及书画大家作品那般的颜精柳骨、点屏成蝇,却也足够精美,足以在身边撑起一片充满诗意的清静之地。与此同时,也是为老年精神文化的建设、传统书画文化的传承尽上一份力。


每每看到这幅画时,也许就在这座繁华都市安静的一隅,小孩子们正认真听着书法课,老人们正挥毫笔墨,豪情尽舒。他们眼神真挚,感受着漷县老年书画协会携手那群陌生人们为他们带来的浓浓暖意。